《技术哲学导论》作业批语汇总

《技术哲学导论》作业批语汇总

批改完期末论文,终于算是学期结束了,这学期的《技术哲学导论》课是全新打造的一门课,未来两年内应该会和《技术通史》交替开设。稍后我会专门再写一篇课程总结。

这里先汇总一下我给出的作业批语。其实我开课一直都在坚持给学生的论文反馈评语的习惯,但我为什么这次想贴出来呢?一方面是想自卖自夸一下,有学生表示我这样给反馈的老师真不多,我才想起来这个也算得上我的课程特色了。酒香也怕巷子深,传播一下也许能让选课的同学多一些。另一方面也是给未来的助教做一个范例,因为现在我的课选课人数还很少,批改作业我能够亲力亲为,但如果以后人数多了,就必须靠助教分担了,到时候我也会要求助教像我这样向每篇作业给出批语,那么以后的助教可以参考这里的记录。

当然,也不是每篇论文都给批语,交得太迟的不一定给(看我心情),写得明显糊弄的也不一定给。

这些评语中我已经去掉了学生个人信息,但包含了不少我的给分尺度和理想要求的元素,以后的助教可以参考着看看,其他读者不必细看,贴在这里仅做存档。

用“___”线分开的就是对每个学生的反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篇东西在哪里和我的课程沾边啊?我们的课叫做技术哲学导论,哪怕你开篇先扯一扯说街市可以算作广义上的技术之一,那也罢了,你连扯关系都不扯,怎么能用来交我这门课的作业呢?这篇东西里究竟有哪里体现出你从这门课上学到的东西,或者与这门课的阅读资料有关系的东西?恕我看不出来。

另外,就算不考虑与课程的关系,这篇东西也不能算作“论文”,我课上讲过论文的高中生要求、大学生要求和研究生要求,起码我们应该满足高中生要求,即论文要有“论点、论据、论证”,你的论点是什么?聚焦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进行论证的?没有“论”,怎么叫论文呢?

无论从哪种意义上看,你的论文都不合格。再结合平时成绩,我可以勉强给你个及格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我课程公告中的要求:

原话是:“可以写两篇3000字左右的小论文替代。也可以用10篇600字左右的随笔替代。”……“如果以多篇小文章的形式提交,则应分散时间提交,不能都留到期末才写。”

你这个既不是小论文,也不是随笔,至少不是10篇随笔,也没有分散时间提交。可以说是不符合我的作业要求的。

为什么说要10篇随笔呢?(实际操作中,有些同学是五六篇随笔,但确实是每次课后发给我,我也认了),这是出于内容完整性的考虑。“一篇”东西,无论是论文还是随笔,都应该是一个相对凝聚的东西,谈一个问题或说一件事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有的放矢,才能提高反思能力。所以随笔我虽然不限制题材,但却限制了字数,限制在600~1000字左右的一篇文章,你再天马行空也发散不到哪里去,你自觉不自觉地还是会收缩聚焦的。

你这个其实都是讨论对话,有相应的语境,但从你们的语境里抽离出来,你的文字的完整性和聚焦性非常欠缺。

当然你在网络学堂上有几次发帖,那些可以算作随笔,再加上这个,我可以给你通过,给一个凑合的成绩。但这个作业是不符合要求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篇文章不像论文,顶多是个读书笔记或感想。我在讨论课前后专门讲了下写论文,首先我们应该满足高中生的要求,即论文要有论点、论据、论证。

首先论文要有焦点,而不是漫谈,焦点要越明确、越尖锐越好;

其次要有“论据”,论据越扎实越好,而你既没有引用哲学经典,也没有引用前沿学术论文,你引了好几处百度百科……这不仅是一个写作能力的问题,也是一个品位的问题。百度百科怎么可以作为权威可信的引用源来支撑你的论文呢?哪怕你引用英文维基也行啊……百度百科的编纂方式决定了它不适合作为严肃论文的引用源,甚至是你想随便了解一下相关知识,最好也不要用它,以免误导。比如你看看这篇文章https://zhuanlan.zhihu.com/p/54969466 。关于引用,常识性的内容,用你自己的话说,不需要引用,有争议的或需要借用权威的东西,尽可能检索到可信的源头;

最后是“论证”,论证应该是论文的主要问题,而你的前面大半篇的文风基本上都是在“讲故事”,在“介绍”,而不是在论证。论证应该要找准靶子,尖锐交锋,介绍也应是带有批判性的评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先很抱歉,期末时期大家的论文基本都是最后两天交的,但我不可能恰好在你交论文的时候就批改,所以现在刚看完你的论文,再修改没时间了也没有必要,我就提一些一般性的意见:

首先论文是很不错的,找到了不错的书来评述,写得基本上也比较清楚。不足之处还是在于对“论文”这一文体的经验还不够。首先从形式上说,摘要不能写成引言,摘要是对文中内容的提炼,比如第一节的结论对应摘要里第一句话,第二节的论点对应摘要里第二句话。要把结论性的东西简练地浓缩在摘要里,不要卖关子。尽量不要用“本文”二字,摘要直截了当就说:“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的思想基础是XXXXXX,方法论是批判的建构主义,他认为技术体系的转化是一种格式塔转化,他认为技术进步通过抗争实现……芬伯格提出了技术民主化的概念,为技术批判理论打开了全新的的道路。“写好摘要后,反过来再检查一下正文中的要点是否鲜明,是否有正文中的重要环节在摘要中遗漏的,或者摘要中的重要概念在正文中没有展开的。

在内容方面,你主要的工作是“梳理”。仅就此工作而言你做得不错。但如果从较高的对学术论文的要求而言,“梳理”只是最起码的事情,而且芬伯格并不是一个非常冷门没人注意的人物,别人也研究过,也有对他的介绍,那么你再梳理一遍的意义就很低了。好的学术论文要有“争论”的姿态,比如说,王华英已经做过“深度解读”了,那么他的解读到位了吗?准确吗?全面吗?够深入吗?如果他的解读已经很好了,那你再做解读就没什么意思了,所以你要找出来他哪里解读得不好,或哪里还不够,你来给他校正或补充,这就体现出你的论文的价值了。

另外,针对哲学家之间,也不妨多找分歧,芬伯格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哪里(当然你有提到,但呈现方式不够尖锐,这当然也是因为你阅读量的限制)。

论文宁可尖不要圆,梳理得很全面和圆满,倒不如揪住一点深挖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有阅读基础,除了课程推荐的资料之外还有自主检索的材料,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缺点是论点不够鲜明,很多部分都只是常识性地介绍和转述。比如你提到“如前所述,以计算机为载体的人工智能无法产生自己的独立意识或思想”,这是一个很核心的问题,但你所谓的前所述其实无非是转述了一小段德雷福斯的说法,但德雷福斯的说法一方面在很多地方是过时的,另一方面,即便他讲的有道理,这是你的论文,你应该批判性地引用他的论述,对他哪里说得好,哪里还需要补充,哪里有争议,哪里已过时,哪里可能会被人误解,等等,作出自己的分辨,然后才能够算是你的论据。引用是为你的论证服务的,但引用本身并不是完整的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文有阅读有思考,总的来说是不错的。第一个缺点是阅读的广度还不太够,除了经典读本之外,没有按照论文主题再去进一步检索文献,而读本里头选的都是相对经典的,也就是说与人工智能的最新发展并没有直接关系的文献,既然你聚焦于这个主题,那么按图索骥去搜索一些更相关的文献就更好了。

另外,读本的作者是吴国盛,不是吴国胜,仅有的一本参考文献还写错,这是比较粗心的错误。

格式方面,中文尽量不用斜体,引文在引号里就够了,不需要额外调整字体,如果要调字体,可以用楷体或仿宋体来取代英文中斜体的效果。另外省略号应该在中文输入法中输入“^”(shift+6)来打出,而不是打6个点。

内容方面有自己的思考,但似乎论证还不够有力。比如你认为人工智能不能和生物的智能相提并论的原因是缺少“动力”。一方面你说的“动力”似乎是指“目的”,那么何不直接说缺少目的?或者说缺少意图?因为“动力”一词容易与机械的概念混淆,马克思说机械包括工具机、传动装置和动力机(发动机),你一边讲工具机一边讲动力,就容易和机器的动力相混淆。

但其实你似乎也确实是有“发动机”的意思,比如你说“不能指望着工具机作为自己的动力,这样就成了永动机”,这怎么和永动机扯上关系了呢?能和永动机扯上关系,说明你谈的还是动力学意义上的动力啊?

而就人的目的而言,它是有层次的,比如同一个下棋活动里头,总的目的是要赢奖金,而具体规则下而言的目的是在对局结束后占据的目数更多,而在阶段性的目的而言,比如说下这步棋的目的是占据一个角,下那步棋的目的是杀大龙,等等。而人工智能并非不能在局部的意义上自己为自己构建出目的,比如通过学习,它学到了规则意义上的或阶段性的目的。这种目的的自行构建似乎并不违反所谓永动机的问题。而就终极意义上的人生目的而言,很多人类也是没有的,那不能说他就没智能了。

总之,关于动力或目的的概念,你说的似乎不够清楚。而后半部分似乎另起炉灶,与前半部分讨论的是两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刚刚看完你的文章。你的文章还是非常好,是我理想中的写法,活学活用,一方面能阅读经典的哲学文本,结合课上所学,应用于一些更具体的话题之中。

因为你交的较晚,我也不细致批注了,总的感觉和你上学期的文章类似,在文章的定位上有某种双重性,一方面是学术论文的写法,另一方面则是随笔杂文的写法,你的这篇文章也是兼具两种风格,但又两边都不像。当然这其实是你的个人风格,我认为不需要改,大可以继续保持,至少先写成这样再修改嘛。但从实际一点的考虑来说,如果你的文章不满足于自娱自乐或者仅供老师参考,那么就需要根据受众的定位,再修订你的文章。

你可以同时往不同的方向延伸你的论文:一个是学术方向,你就应当适当减少口语化表达,更聚焦论题,把同行学者的说法放到明处加以批驳或议论;二是大众写作的方向,那么你应当减免深奥的哲学解读,减少引用,尽量用自己的话说清楚问题,摆出观点,让没有读过相关哲学著作的读者也能够读通你的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然不是论文,也不是我要求的10篇左右小随笔,有点不符合要求,但是确实是独立思考、有阅读、有想法的工作,还是不错的,也感谢你对这门课的批评或建议。

然而,你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是否获得了关于技术哲学的“体系化的了解”呢?如果获得了,你何不用一种体系化的方式,更系统和整体地勾勒出“何谓技术哲学”的答案呢?而你似乎给出的仍是松散的读书笔记,读一章谈谈看法,但是所谓的“体系”在哪里呢?如果你指的体系只是说哲学包括“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价值论”这三大领域,这三大领域的划分就叫做体系的话,显然是过于粗浅的问题,且不论一些哲学家并不认同这种划分(比如你最后提到的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形而上学不应该包含在哲学之内),即便说你认准了这三大领域的划分,那这也只是对一般“哲学”的理解,而不是对“技术哲学”的理解。

注意到该书作者也并没有按照这种划分来组织这本书的内容,那么他这本书是体系性的吗?我没有细看,但仅看目录来说,似乎也并没有特别严谨的结构,比如说,为什么有一章“技术与宗教”,但没有一章“技术与艺术”或“技术与政治”之类?

在我看来,所谓“技术哲学”压根就没有什么体系,“海德格尔哲学”可以有体系,“胡翌霖的一本著作”可以有体系,“张三的一篇论文”可以有体系……因为这都是同一个人搭建起来的。某一门自然科学也可以有体系,因为虽然有前赴后继的许多科学家参与,但科学家们较容易达成共识,这些最大共识的部分被汇总编纂成教科书,就形成了学科体系。但问题是,“技术哲学”很难有体系,因为它既不是一个人前后一贯地构建起来的,也难以找到广泛共识。与其说它是一个完成了的体系,不如说“技术哲学”是一个“论域”,是一个极具开放性的平台,围绕着“技术哲学”这一名义,无数学者展开了针锋相对、互相抵触的争论。这些争论有一些相对聚焦的线索,因此能够被联系到“技术哲学”这个大的旗帜之下,但同时这些争论莫衷一是,每个哲学家都有自己的一套说法,因而很难说有什么技术哲学的体系存在。

所以我的技术哲学导论,并不是要把某一套业已完成的现成建筑介绍给你们,而是希望把你们引导到这个开放的论域中。这个开放的平台不像是严密的建筑,你必须从大门进来,必须先上一楼再上二楼等等,进入论域可以有很多道路,也不必说有哪一块地方是你必须经过的。所以说同样是“导游”,有些科目就像是一个已经严谨安排设计好的博物馆,有些科目就好比是一片闹哄哄的露天集市,导游的方式也会显得很不一样,后一种导游很难按部就班地告诉你必须先看哪个摊位再看哪个摊位,但还是有可能给你指点出市场中的一些亮点和重点。这就是我这门课的定位,带大家领略一下这个领域中的一些有趣的、标志性的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文章有自己的阅读和思考,而且参考了许多外文文献,值得鼓励。但最大的问题是不像个论文,从主题和文风来说,都像随笔而不是论文。跟你聊的时候我就提到了,写论文关键问题是要能够割舍,你的想法很多,读的也很多,但论文必须聚焦,一篇论文能讲清楚一个问题就够了,撒网太大,但最后一个点都没谈清楚,那是不好的。当然其实你有独特的观点,比如说用理性/人性——思想/行为这2×2的概念框架去理解不同的智能理论,其实你全文如果就讲清楚这个问题就够了,当然应该讲得更细一些,比如这“四大流派”各自的代表人物有谁,互相之间有哪些共识和争议,别的学者有没有别的划分流派的方式,你的4重划分法相对其他学者优越在哪里……你就集中讲清楚这一点,论文发表出去,就在学术界立住了一个标杆,以后其他学者再要讨论人工智能的流派问题,无论同不同意你的划分,可能都要来引用你的论文,这样的论文才是有力度的、有贡献的。好的论文应该有这样的自觉意识:我站在谁的肩膀上?我要批判谁?我能立起来什么新东西?当然,本科生的通识课论文,不必像学术论文那么要求,但我既然点评,还是要把理想的标准告诉你,聚焦好于发散,观点尖锐好于左右逢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的早所以用文中批注的形式反馈)

标题——你确实谈了范式的重构,但是似乎正文没怎么说“身份的转换”

——总的来说文章不错,用到了阅读材料(虽然有些地方比较牵强),也有自己的思考。但我的批注主要还是以质疑为主,仅供参考。

“理性—演绎性”认知范式——似乎从来就没有这样一个认知范式。科学哲学里经常说的是“归纳—演绎”模式,但即便是这个模式,也早已被学界抛弃,引入“范式”一词的托马斯·库恩的学说早就颠覆了“归纳—演绎”式的理解

——学术论文尽量少用类似表态的语气。摘要更要惜字如金,每一句话都应该在正文中找到对应段落。比如说摘要里有一句“抛弃固有成见”,那么正文里就应该能找到,到底有哪些成见。但“成见”一词除了摘要,在正文中竟不再出现,这就说明你摘要写得不好。

——柏拉图对话录的风格往往是两个人互相辩论,抛出一个个观点又否定它,这个所谓JTB定义并不是柏拉图予以肯定的最终答案,而只是论点之一。顶多是说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提及的一种定义,而不能说是他给出的回答。

——应该说是数学领域的确证的要求,而一般经验知识而言,确证当然需要经验观察,特别是有计划的“实验”,对“实验”的要求才是启蒙运动以来的新特色。而仅就数学领域而言,似乎从欧几里得到笛卡尔,在更早的时代里,就已经有了纯粹理性的要求,也不好说是启蒙运动之后加入的。

——难道传统的围棋师徒之间传授的是“演绎性的解读”吗?另外,怎么叫毫无可读性的数据呢?我们不能从AlphaGo那里获得棋谱吗?实战训练和海量棋谱,这两样就是传统围棋师徒的主要训练方式,而这两样都能够从AlphaGo那里获得,区别在哪里呢?区别在多出来那些意义不明的参数?但问题是传统的徒弟也压根获取不了师傅大脑里的什么参数啊?传统上能获得的,AlphaGo都能给你,只是在传统上压根不能获得的领域里头,多出了一些繁复的数据。

——不接受输入怎么就不掌握经验了?太阳也不接受人的输入,但人能掌握太阳运行的相关经验吗?

——说起万物之灵长,我们何不考虑一下人对动物的认知?比如一头驴,可以是行之有效的“工具”,能帮人推磨运货,但我们对驴子的行动产生出所谓演绎性解释了吗?如果没有产生,我们的认知范式和所谓底气是不是早就没了?当然,这里牵涉的问题是人工智能作为机器,现在似乎变得像自主的生命体那样不可捉摸了,这一点是冲击性的。但在人工智能之前,这些不可捉摸的东西早已经充斥于人类的认知世界,人类的认知世界本来就不是仅靠演绎性维系着的。

——这里的数百年是从哪里算起的?笛卡尔吗?但近代的理性主义从一开始,就有经验主义与之唱对台戏,后来又有康德的综合、唯心主义的崛起、马克思主义的颠覆等等……所谓理性主义从来就没有什么牢固不破的阵地。你所指的可能是在当代英美分析哲学中的某一小撮人,但我也表示怀疑,这个“理性主义”似乎只是你虚构出来的一个靶子,它从来没有真正流行过。

——在你的“经验—归纳—理论”中没有演绎啥事啊……一般来说这种模型可以叫做“归纳——演绎”模型,经验到理论是归纳,理论到预测是演绎。演绎只是“归纳——演绎”范式中的后半部分,但在前半部分的工作本来就是带有技术性的。

——现有的哪些工具不再有效?

工业流水线解放了工人——真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随笔是过关的,但显然还不能得高分,首先你没有挑战高要求写论文,其次在随笔中,主要都是读书笔记形式,自己的思考和关于我讲课的感想都是欠缺的——当然能看出来你听课了也阅读过,但是你的写作缺乏对话性的、批判性的维度,只是温顺地复述,而较少能提出挑战性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批注模式,交的较早,批注后修改后又交了一次)

——一般来说主标题写得诗意一点或隐喻一点,就再加一个精确严谨的副标题来作补充。但你这里是副标题更不清楚。注意写学术论文不是写书或其它文学作品,以力求严谨明确为主。当然,标题的含混也是由于你文章论点不够聚焦所致。

——摘要不能写成引言。摘要是对正文的提取,摘要里每一句话都应该在正文中有对应的段落,而且也不能卖关子,比如“将对巨机器的特点、产生、目的……”得句式是不对的,要直接说,“巨机器有如下特点一二三,目的是XXX”

——芒福德最早应该是在1966的文章就提出了这个概念,在《技术与人类本性》一文中只是沿用,而不是提出。

——尽量使用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要保证上下文能够容易读出那几句话是参考了哪篇文献,我注意到,你前面这几句应该是直接引语,直接引语必须加在引号里或用不同字体专门一段展示,不然就涉嫌抄袭了。只有在不是摘抄原句,而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之后,才可以用间接引语。

——这一段似乎把“巨机器”等同于“国家”,这个概念需要更多分辨。这种等同是可以主张的,但显然不是芒福德的原意,国家有不同的组织方式,巨机器是一种,但有没有可能用有机的方式组建国家呢?洛克或卢梭理想中的国家也是巨机器吗?如果把这里的问题展开来说,比如论:“国家可以不是巨机器吗?”,就可能写出一篇论点更明确的论文来。

——学术论文尽量避免使用“表态”式的语言风格,每一个“应当”都应该有充足的论证,不然就不要多说。你这里的“应当”的主语是很模糊的,“社会”应当,社会是个什么呢?社会是主体吗?社会有自由意志吗?说这些话的时候,你仿佛是在对着一个至高的独裁者乃至超越世外的控制者在说话,但仔细琢磨看看,你会发现这些话都非常空洞。学术研究不要总操“国师”的心,一篇论文讲清楚几个问题就可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有阅读,有思考,能结合课堂介绍的海德格尔等经典哲学家的思想,来理解赫拉利的新概念,这是很好的。缺点是论证的聚焦性和连贯性还有所欠缺,比如你在前文提到“……我们通过某种技术来研究某物,最后却没分清物的本质以及通过技术研究的物的本质之间的差别 ,我会在后面的批判中详细的阐述。”但在“后面”,似乎你再也没提这个“物的本质”之间的差别,或者说只是在讲物理学的时候沾了点边。又比如,你最后提到“本文所批判的并非是狭义的数据主义”,但回去找你的前文,似乎也没有明确区分狭义与广义的数据主义分别是啥意思。好的论证应该环环相扣前后呼应,你的文章显得似乎还有些散漫。

细节方面,你说“在文献[11]中,作者……”,这种地方应该大方地把作者的名字和来历放在正文里,比如张三在XXX一文中提出……。论文应该和其他学者进行对话,借用他们的观点,批评他们的错漏。比如赫拉利说的数据主义有没有毛病,是不是没说清楚,或者没有区分广义和狭义,或者张三李四在解读赫拉利的说法时,是不是到位?你都可以在正文中直截了当地进行批评,论文就是对话,不必藏着掖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技术哲学结合进自己的法律专业进行思考,很不错。但就论文而言还有些欠缺,首先标题就不像论文,“几点思考”,像是随笔,而且是大佬写的随笔,学术论文要尽可能聚焦,宁可尖锐深入而不必面面俱到,讲透彻一个问题比浮光掠影谈十个问题更好。摘要不能写成引言,摘要是对文中内容的提炼,比如第一节的结论对应摘要里第一句话,第二节的论点对应摘要里第二句话。要把结论性的东西简练地浓缩在摘要里,不要卖关子,尽量不要用“本文”二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篇论文是不错的,能看到听课的收获、课外的阅读和独立的思考,并且你能够把多重来源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并且能够持有批判性的立场,这些都是能够让这篇论文得到高分的。当然,我总还是要挑些毛病来点评。

首先是你虽然阅读不少,但毕竟还挖掘不够,吴老师虽然在这处演讲中提到身体技术和物化技术这两重,但在其它场合也提到过社会技术和心灵技术,这正是芒福德的四重划分,吴老师在他的论文“芒福德的技术哲学”(北京大学学报)中就明确提到:“心智技术、身体技术和社会技术先于自然技术而不是相反”,可见你所谓的“精神技术”并不是新东西,芒福德或吴老师都提到过了。讲演录毕竟是演讲的整理,语境性比较强,没那么严谨。

随后来说,你对“反思作为技术”的界定并不深入。你似乎只是强调“反思”的重要意义,而不是“反思作为技术”的重要意义。比如说,你认为“现代技术压抑了对人生的反思,但人类用精神技术塑造自己精神本身的能力并未完全丧失,我们进行反思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着”,类似这些话里我们把“精神技术”改成“精神能力”、“精神活动”之类,意思有什么不同呢?

既然起这个题目,你的论述重心应该并不是“反思”如何如何重要,而是把“反思”认作“技术”如何比一般人理解的“反思”更深刻、更有洞见?而在这方面,你并没有深入挖掘。

既然说反思是一种技术,那么我们应该反过来,思考究竟何为技术,我们一般认为“技术”所具有的特点,为何也可以是反思所具有的?比如说,可学习、可模范、可复制。“外在性”是“技术”的特点,那么反过来说,心灵或精神活动,是否始终是某种完全内在的活动呢?从某种技术哲学的视角看,比如从斯蒂格勒的视角看,“记忆”之类在传统上认为是纯属“内心”的事情,斯蒂格勒挖掘出了它的外在性,记忆也可以物化,或者说必然需要经历物化、外化的一个维度再返回来。这样的思考,就刷新了一般人对“记忆”的理解。那么你的“反思作为技术”,能否也刷新人们对于“反思”的一般理解呢?

进而,技术有很多种,同样是物化技术,有古代到现代的区别,那么作为技术的反思,是否也有古今之别呢?你的论述似乎只是在说反思失落了然后还是应该继续反思,但问题是反思是否不是失落,而是蜕变呢?比如马尔库塞对技术理性的批判——现代人不是没理性,而是“太”理性,并不是不思考,而是只会按照技术的逻辑思考。那么,是否“反思”也有不同的类型和趋向,同样是在反思中构建的“自我”,是否也因为“技术”不同,而变得大相径庭呢?

总之,你的论题,不应该局限于“弘扬反思”这一肤浅的目标,而是应该更深入、更精细地挖掘作为“技术”的反思究竟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文有自己的思考,能结合科学哲学和技术问题,总的来说是不错的。不过主要的问题是论题不集中,其实全文有两个问题,一是“技术会否彻底取代人类”​,二是“究竟什么是图灵测试”。这两个问题围绕任何一个都有很多可讲,但似乎在文章中并没有被整合在一起。如果这两大问题是整合的话,你在后半部分也应当时时回到最初的问题,即技术取代人类的问题——比如说,即便计算机没通过图灵测试,它们就不会取代人类了吗?或者,如果计算机最终通过了非常严格的图灵测试,它们就一定取代人类了吗?而你在最后部分几乎不再管所谓的技术取代人的问题了。那么你的论文不妨换一下题目,就只谈图灵测试问题,而且还应该更加限定范围,比如“从证伪主义看图灵测试的判定问题”之类,聚焦精准,把一个明确的问题剖析清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笔写得很好,有独立思考也有真情实感,也体现了听课和阅读的收获。不过我公告的课程要求其实说了“如果以多篇小文章的形式提交,则应分散时间提交,不能都留到期末才写”,意思是你最好每一两次课写一篇随笔,然后即时就发给我,然后我在课上建议,最好还可以发几篇在网络学堂的论坛里,这样我们随时可以交流。所以你现在一股脑交给我,略微有点不符合要求,我这里只能酌情减分。如果你曾经发几个贴,或者在课上课后多交流,应该会得优秀,现在的话就只能给个良。这种评分原则也是鼓励大家多读书、勤思考之外还要多交流,哲学家其实不都是锁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子,热情和开放才是哲学家的典型性格,学哲学也不是闭门造车,而要多看、多说。希望你多把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分享出来,当然,也欢迎你多给其他人推荐这门课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要不能写成引言,摘要是对文中内容的提炼,比如第一节的结论对应摘要里第一句话,第二节的论点对应摘要里第二句话。要把结论性的东西简练地浓缩在摘要里,不要卖关子,更不能用问句。

以“容器”为线索,串起了芒福德、海德格尔、马克思、马尔库塞,有思考、有创意,能够批判性地评述芒福德,也是不错的。不过批判似乎不太到位,你以为芒福德批判人与自然的对立,弘扬某种自然技术,其实并非如此。芒福德弘扬的是“有机技术”,他把有机技术与无机技术相对立,并不是说有机技术是一种顺应自然的技术。事实上所谓自然也分有机物和无机物,无机物是自然的,有机物也是自然的,按照你的思路,其实熵减和熵增都是自然的,一滩水的“自然趋势”就是趋向于散开,但是一只虫子的“自然趋势”是什么呢?它并不是立刻散开,而是会生长、活动。

芒福德所说的“有机”,就是指的这种自组织的、熵减的面相,自然界既有无机的一面(一滴水散开来),也有有机的一面(草木鱼虫在水中生长起来),相对应的,技术也有无机的一面(攻击、破坏),也有有机的一面(容器、城市、社会组织)。芒福德强调的是有机与无机的对立,而不是顺自然与反自然的对立。当然芒福德仍然可以批评,但你似乎没批到点子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阅读有思考,批判性的议论,这是比较好的。但论证还不够有力。首先是论点不明确,主题不鲜明,按照题目来说,文章的重点应该是技术进步的合理性问题,用马尔库塞的观点看。那么你就应该围绕技术进步来谈,比如哪些人认为技术进步是不合理的,哪些人认为是合理的,这种合理性又究竟是什么意思?从马尔库塞的视角看有什么独到之处,别的视角又是怎么看的……但事实上,你全文只有最后一下段在谈技术进步的合理性,而且与前面的论证有些脱节。

你对马尔库塞的批评似乎也没到点子上,你应该找到马尔库塞自己的原话,拎出来批评,才能有的放矢。而你所批评的东西似乎并不是马尔库塞本人的意思。比如你提到“……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对任何事情都进行否定”。但很显然,马尔库塞难道是说我们需要对任何事情都进行否定吗?我在课上专门强调了:“说不”≠批判。马尔库塞的所谓否定性维度,不是单纯地对任何事情说不,而是跳出来,在超越的维度去批判。你所谓的“衡量标准”其实就是这个超越的维度,马尔库塞所说的,恰恰是要去“否定”这个“衡量肯定否定的标准”本身,我特意强调的,马尔库塞的否定是针对“总体”的否定。当然,马尔库塞仍然可以批评,但你的批评没到点子,没有先把握清楚马尔库塞的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笔就不加批注了,我在这里尝试回答你提的两个问题。

1.人组织机器(应为“由人组成的机器”)带来的缺陷体现在什么方面?

我认为这里不用太深刻地去理解,这种社会机器的缺陷是非常明显的,比如集中大量劳动力去造胡夫金字塔,对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完全没有用,纯属浪费,还加剧了社会内部的矛盾。但同时,这种把人们组织起来去建金字塔的体制,同样也能在“洪水疏导、农作物生产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发挥出色作用,所以就形成了弥补——虽然在造金字塔方面是浪费,但在防洪方面有增益。

2.为什么重复的宗教祭祀等活动会让人适应重复的工作?

你为什么会觉得是“恐惧”呢?你看着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看着黑人唱歌打鼓,印第安人蹦蹦跳跳,再想想中国人放鞭炮、赛龙舟、逛庙会……你竟会觉得主导他们的情绪是恐惧吗?什么叫祭祀性活动?在现代人逢年过节的传统中还有一点遗存,难道你真以为古人放鞭炮是因为恐惧所谓“年兽”吗?这都是因为世俗化无神论的现代人,理解不了古代人的思想世界了,只能用生硬的恐惧去理解它,这当然不符合实情。

扭秧歌、跳广场舞之类的重复性工作,与祭祀活动更接近,这些工作显然是重复的和劳累的,但大妈们乐此不疲。但她们需要为这种活动寻找一些意义,比如古代就是祭祀、敬神,而现代人可能是“锻炼身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篇作业不符合“论文”的要求,你不妨再看看我在“6马克思.pptx”里最后几页讲论文的部分,首先至少以高中标准来要求,论文也要有“论点、论据、论证”,而你的论点很不鲜明,似乎只是一份读书笔记。另外,我专门提示了ctrl+alt+F快捷键,提示应该用word自带的脚注功能来加引用,而你的其它格式也很乱,有很多地方莫名其妙中间换行。你应该花些时间学习文字处理软件的操作技巧,这事情不会太难,希望你多摸索练习。

这篇作业可以降低要求算作“随笔”,但作为随笔,内容上还是很别扭。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有意或无意间抄袭或剽窃的行为,(我现在还没有仔细检验,一旦发现,必然0分),如果没有抄袭,那么每一句未加注明的话都应该是你亲自写的,这样的话很多话都显得很奇怪,不像是一个大一学生说出来的,有时候前后文也并不通顺。比如如下两句话:

“但是只消我们还未明白技术与艺术的区别,与技术与艺术的根本关系。海德格尔将技术的根本性沉思和对技术的决定性解析放在艺术的领域中,他认为一方面艺术与技术之本质有亲缘关系,另一方面却又与技术之本质有根本不同。”

——这个“只消”后面没有接“那么”啊。“根本性沉思和决定性解析”也像是从哪里套用过来的话。

你标题说“对 ?技术的追问?的解读及个人思考”,但在行文中这两部分并没有很明显地区分开来,到底哪些是解读,哪些是衍伸的思考,看不清楚。

就你目前的积累和能力而言,解读《技术的追问》并不是一项恰当的任务,不妨多做一些鲜活的、个人的思考,而不要装模作样钻研难题。你现在这篇作业是低分的。你讨论课又没有来(或没有发言),网络上也没有发言,所以你总分会非常低。如果想要补救,在期末前还可以提交作业。(可发邮件)

 

 

4 Comments

    1. 高中生要求就是我这里说的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大学生标准是引用注明出处,研究生标准是与同行学者对话(站在同行的肩膀上,批判性地加入学术圈的前沿争论)

回复 ddkk3000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