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费尔南多·萨瓦特尔:《伦理学的邀请》——★

[西]费尔南多·萨瓦特尔:《伦理学的邀请》——★

[西]费尔南多·萨瓦特尔:《伦理学的邀请》,于施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月,20元——★

对稍早前出的《哲学的邀请》(见https://yilinhut.net/2007/11/01/1070.html),我的评价就很高,该作者更著名的这本《伦理学的邀请》也是期待已久,前些天终于上市,买下后花一个多小时就读完了.确实不错,值得推荐.

这本书封面上方印着一句话“伦理学唯一的目的是努力提升自身,而不是滔滔不绝地斥责旁人。”即便我没有看过《哲学的邀请》,凭着这一句话也就知道此书不差。这句话太重要了。市面上太多滔滔不绝地谈论着伦理学的庸俗或专业的著作都有意无意地把伦理学本身的意义撇在一边,或者把伦理学视作对他人评头论足或下达裁判的工具,而不是理性的自我要求。我在关于康德伦理学的那篇毕业论文已经提过,这里不多说了。

副标题是“做个好人”,这有点奇怪,似乎是画蛇添足。不知道究竟是谁加的。

封底印的推荐辞“一位父亲对15岁儿子的长篇独白,提出如何能过上好生活的建议——看似老生常谈,却又别有深意,并会时不时打动人心。这是一本可以对孩子成长持续起作用的书,一本可以与孩子一起阅读、一起讨论、共同分享的书,一本所有的孩子、父母、学生、老师都应一读的书。本书首版于1991年,现已译成近30种语言,发行30多个国家,单在西班牙已重印60多次。本书曾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等书一起被评为‘20世纪20本最有影响的哲学著作。’”真不知道是谁评的……总之把这本书评为“20世纪20本最有影响的哲学著作”怎么想都是太夸张了,一本写于20世纪末尾的西班牙文著作,即便其功力真能和《存在与时间》比肩,其“影响力”也不可能和那些写于20世纪前半叶,已经被流传研读了数十年的著作相提并论。

不过若要让我评点:“我书架上20本最有意思的著作”,它倒是肯定能名列前茅的!

这本书的独特首先在于它的文风。如果说《哲学的邀请》是“轻松的笔调”(赵敦华语),那么这本书简直都可以说油腔滑调了——看看目录。“第1章,伦理学的起源;第2章命令、习惯与任性……”看着还挺像回事,但下面“第5章,醒醒,宝贝儿!;第6章,蟋蟀小佩佩现身”——什么跟什么呀!不过在“老不正经”之下,作者毕竟是以父亲与十五岁孩子交谈的笔调写作全书的,在幽默之间也闪烁着某种父亲式的严厉。

正文中几乎没有什么对经典的引用,只是在每章之后有一页“接着读一点”会引述几段来自哲学家的相关言论。之后附上了颇多的注释,大多是些名词解释,显得有些多余。

作为一个西班牙哲学家,可以明显看出以“存在主义”为代表的欧陆哲学的影响,类似的思维风格也是我较为欣赏的。

过于通俗的文风使得许多其实是非常鲜明和独特的主张显得如老生常谈般不引人注目,有时也可能让某些有着深刻哲学背景的论调显得充满漏洞。总之,这本书不可能像《存在与时间》等经典著作那样读来仿佛有惊涛拍岸的震撼力,而是显得过于温柔,或者说不够刺激。但我想对于中学生,或者对于那些对艰涩的“砖头”感到畏缩的初学者,这样的一本书大概更为适合。如果我有一个15岁的孩子,我想我也会把这本书列为首推书目之一——如果到时候我还没有亲手写一本的话。毕竟作者的思路与我仍有许多分歧,但愿我能写得更好~

翻译是很好的,至少是保留了足够的通顺和诙谐。

还是随手摘录一些段落吧:

“忠告——与教学无关”(无页码)
这本书不是为中学生而写的伦理学手册,它与显赫的作家武官,也无意陈列历史上道德理论的重要流变。我并不想向我的读者朋友们灌输什么。……这也不是一本道德问题的诊治宝典,……对道德进行反思,并非专门属于哲学进修者,而是任何一种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它就是这样一本小书。极具个人化、主观性,就像一位父亲与他的儿子之间的一场对话,但它也正是因为如此而更具普适性,可以视为所有父子之间进行的一场再亲切不过、也是再寻常不过的对话。这本书的酝酿和写作,都是以未成年人为读者对象。也许在老师们看来,会觉得这本书并没有太大用处,但我在写作过程中,始终秉承这样一个目的:激励培养“自由思想者”而非制造“好思想者”,当然更不是“坏思想者”。

////——换言之,这本书与具体的“伦理问题”无关,而只是关乎“伦理”这个问题本身。伦理学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伦理学?“伦理学”是这本书的主题。结论也早在此处暗示——“激励培养自由思想者”,这与“引导读者开展伦理学的反思”是一个意思。

前言第13页(这里页码有些乱,其实是前言的第一段)
阿玛多尔,我常常有好多话想说给你听,但我始终都是一忍再忍,告诉自己要保持冷静,因为作为你的父亲,我已经给你带来了很多困扰,更别提我还时常会仗着哲学家的身份给你火上浇油(我猜你有时肯定会在心底抱怨:我怎么会摊上你这个哲学家爸爸!)……

前言第14页
……所以,我只好把时常想到的,但又不知如何或是不敢跟你说的事情写下来。如果儿子满心欢喜地冲到电视机前,去享受属于他的“自由时间”,想在这个时候给他制造哲学麻烦的爸爸,就理应看到一张拉长的脸(你肯定会埋怨:什么爸爸,让人好好看会儿电视都不让!)。但一本书就不同了,不仅可以想看就看,而且拿起放下也不用有任何尊敬的表示:你可以打着哈欠哗啦哗啦一页页地翻过,可以喜笑颜开、可以痛苦不堪、还可以面无表情……一句话,你可以一切自由。由于我要跟你说的东西正好大部分都有关自由,所以比起说教,阅读也要来得更为合适。不过,你至少还是应给我点面子,拿出一点点注意力(有你学玩新电脑游戏的一半就够了)和一些耐心,尤其是在读前几章。我明白,这些东西对你来说却是难了点,但我不想让你省下一步一步努力思考的过程,也不想当你是个小笨蛋——我从来都认为:如果把对方当成笨蛋来对待的话,即使他本来不是,很快也会是了,不知道你同不同意。

////——这一段着实引我共鸣,尽管我离父亲这一角色还很遥远。

前言第15页
好了,我在接下来的书页中告诉你的一切,都将不过是这句话的一遍遍的再重复:要有信心。当然不是对我,也不是对任何生人(哪怕是真正的智者);不是对市长、神父、警察,也不是对上帝或魔鬼;不是对机器,也不是对旗帜——要相信有一种智慧能使你比现在活得更好,要相信有一种本能能使你赢得爱的幸福陪伴。

////——对这一段我略有疑惑。不过大致应该还是说要相信自己的可能性、理性和情感吧。

第8页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力量都在限制着我们的自由:地震、疾病、暴君等等,不一而足。但我们的自由也会形成一股力量——我们的力量(////——着重号为原文所加,下同)。不过,在交流中可以发现,大部分人对限制的意识,远甚于对自由本身。他们往往会说:“自由?你跟我说什么自由?电视整天都在试图控制我们的大脑,统治者施行欺骗、操纵,恐怖主义者不断施加威胁,毒品诱人成为它的俘虏,而我想要一辆摩托车都没没钱去买,哪里有什么自由!”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这样说话的人看似是在抱怨,其实他们只是满足于知道自己并不自由,他们心里想的是:“哎呀,我们减轻了一点儿负担,因为不自由嘛,所以发生这些事情都不是我们自己的错。”但我敢肯定,没有人——没有任何人——会真正相信他不自由,会真正相信他会像钟表一样机械或者白蚁那样毫不反抗地运转。一个人可能会觉得,在某种情况下,自由选择某件事很困难(比如冲进火海救出一个小孩,或是跟暴君分庭抗礼),但与其这样说,还不如说是他们有自由承认自己可以自由地选择那些容易的事,只是他们会在肚子里固执地嘟哝:“如果你非要这么说……”

////——不要把历史的局限性当作逃避自由的托辞,所谓自由并不是无限制,而是承担自己,当然包括把自己的一切局限性和规定性承担下来。

第8页
如果有人坚持否认人类是自由的,我建议你用一个罗马哲学家用过的方法来考验他。很久以前,一位罗马哲人跟她的一位朋友进行辩论。后者声称人类不自由,只能做该做的事,于是哲学家就拿起手杖。用尽全力敲打对方。“快住手,够了,别再打我了!”他的那位朋友对他喊道。但他手上并不停下,而是继续发问:“你不是说我不自由,我做的无法避免吗?那就别费口舌让我停下来,我是自动的。”直到那位朋友承认他可以自由地选择停止殴打,他才最终放下棍子。这是个好例子,但不到万不得已可千万别用,而且一定要确保你那位朋友不会武术……

////——我曾提过类似的“方法”用以对付“反理性”的人(例如“如何“说服”极端的非理性主义者?”等文)。事实上理性和自由互相依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一个东西,这两个问题是一致的。

第17页
每当我们在重要和艰难的时刻考虑将要做的事,都会遇到亚里士多德假设的这位船长的困境。当然,事情也不是每次都这么糟糕——每次我们都会遇上这样的狂风;或者如果我总是拿飓风这样的例子惹你讨厌,你完全可以像那位飞行员学生一样反抗——

(飞行员老师)“你在一架飞机里,预警系统提示有风暴袭来,发动机失灵,你该怎么办?”

(飞行员学生)“我会用另一台引擎继续前进。”

“好。”老师说,“但是又发生了一场风暴,这台引擎也坏了,如何应对?”

“我用另一台引擎。”

“另一台也被风暴弄坏了,怎么办?”

“我再用另一台。”

“我们来看看,”老师生气了,“能知道你从哪儿弄来这么多引擎吗?”

学生不慌不忙地答道:“从您弄出这么多风暴的地方。”

所以,现在我们先把乱七八糟的风暴放到一边,只说天气好的时候该怎么办。

////——这些例子举得都挺搞笑,这也导致了它们的意义显得不那么严肃,其实类似这些事例恐怕不仅仅是顺口调侃一下活跃气氛那么简单,而是有更严肃的哲学考虑的。各式各样的“两难问题”是许多伦理学讨论中的中心,但此处作者仿佛是一笑而过(尽管之后仍会回到这个问题),竟然“只说天气好的时候该怎么办”,这或许是对整个现代规范伦理学的讨论方式的一个调侃式的叛逆。规范伦理学试图建立某些“客观的”评判标准,但在作者那里,伦理学完完全全只是“我”的要求,是源于我自己的关切。如果我们并不总是面对极端的两难处境,对那种选择的困惑自然就毫不迫切,那么何不把万一如此不幸时将做何选择的问题交由到时候的临场判断?过早地决定好现成的答案或许还会遮蔽了时候现实的第三种可能性,总之不如更多地把注意力用于思考对我而言更为切身的问题。

第31页
所有这些都跟“自由”的问题有关,我想前面已经跟你提过了,它正是“伦理学”主要研究的领域。自由就是可以说“行”或“不行”,做或者不做,不管老板和别人说什么;这个适合我,我想要;那个不适合我,所以我不干。自由就是做决定,但你也别忘了,一定要对你的决定心知肚明,就像你理解的,它是“放任自流”的对立面,所以为了不放任自流,你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好好考虑(至少考虑两次)即将要做的事——对,就是得两次,哪怕想得你头疼……第一次,想想“为什么我要做这件事”的动机,这是我们刚刚讨论过的类型:因为我收到命令、这是习惯或者我心里想,但第二次想的时候,事情就发生了变化:我接到命令,但,为什么我要遵守这道命令?害怕惩罚吗?想要奖励吗?那对于下达命令的人而言我不是被奴役了吗?如果我顺从是因为发号施令的人懂得更多,那么我努力知道得一样多的话,不是更有助于我自己作出决定吗?如果指示的内容并不合适呢,……在“习惯”方面,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如果不对我做的事想上第二遍,也许我就会满足于“因为这是习惯”的解释。但凭什么我就该干习惯这么干的事呢?……

////——作者把“动机”等同于“理由”,我的用法有所不同。不过大致对伦理学的方式的陈述我是同意的——“伦理学”是对“我”所做的“选择”这类行为的“理由”的“确认”和“反思”的活动。

第33页
尽管我会把“道德”和“伦理”同样使用,从专业角度来看(请原谅我又要掉书袋拿教师腔了),它们的含义并不相同。“道德”是一个你、我和周围人通常认为有效而接受的行为和规则的总和。“伦理”则是对“为什么”我们认为其有效的反思和对不同人所持的“道德”进行的比较。但不管怎么说,接下来我还是会对它们(和“生活的艺术”一起)不加区分地予以适用,请学术宽恕我。

////——我也会在某些语境下对道德和伦理做出区分,不过方式和作者很不一样。作者称为“道德”的,我更愿意称为“伦理”(更严格地说,只有我自己的规则称为伦理,而周围人所认同的规则可以称作“伦常”或“礼俗”);而作者称为“伦理”的,我愿意称之为“伦理学”。而“道德”一词则另有用处:按照某种类似德性伦理学的方式(我当然有自己的根据和考虑),我把“道德”解释为“卓越”。

第34页
那你知道为什么作出一个人是好是坏的判断,会如此困难吗?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不知道人类是做什么用的。足球运动员是为了帮助本队防守并把球灌进对方的大门,摩托车是为了迅速、安全、牢固地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我们知道什么人称得上技艺精湛的专家,或什么工具运作正常,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它应有的功用,对它抱有应有的期待。但若泛泛地讲到人身上,事情就变得复杂起来……

////——正是因此,伦理学的探讨往往不可避免地导向“什么是‘人’的目的”,或“人是什么”这一问题。作者的回答也与康德相承——只有人自己才无条件地是人自己的目的。人是自由的存在,而以某个他者为最高目的将否定自己的理性,进而取消了伦理学本身。伦理学的目的在于自身,唯一一条绝对律令就是“自己为自己立法”。作者在稍后提到伦理学的“唯一戒条”是“依愿行事”(第35页),与康德的思路是相合的。

第35页
……如果我现在告诉你,在被叩响的伦理学的大门上同样写着这唯一一句“依愿行事”,你会作何评论?也许你该生气了:什么呀,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算什么有道德!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只做他们想做的事,这个世界不乱套才怪呢!难道我们花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就为得出这么一个结论?等等,你先别着急,再给我一个机会——给个面子去看看下一章。

////——呵呵。我感觉作者的后几章的说服力仍嫌不够,不过你还是别着急,要不再去看看康德的伦理学?或许某些存在主义者的著述也行?或者么,等着看我的伦理学吧~

第42页
我在这儿放上一句“依愿行事”,作为接下来探讨的伦理学的基本准则,目的是什么呢?很简单(不过恐怕过一会儿就会变得不那么简单了),必须排除一切命令、习惯、奖赏、惩罚,一句话,排除一切试图指导你的外部因素,让你从自己出发,从你意志的内在判断出发。不要问别人你的生活应该怎么过——应该问你自己。如果想知道在什么地方能更好地运用你的自由,就不要从一开始就依附在别人身上从而失去自我。无论那些人多么善良、多么智慧、多么受人尊敬;而是应该根据自由的原则,去思考自由的价值。

第43页
所以我的“做你想做的事”,仅仅是一种方式,用来提醒你必须认真考虑你的自由问题:关于没有人能免除你自由择路的创造性责任。别费口舌再去追问为了“自由”兜那么多圈子是否值得,因为不管你喜不喜欢,你都是自由的;不管你喜不喜欢,你都得喜欢。哪怕你说不想知道任何这样麻烦的东西,饶了你吧让你安静,你仍然是有所喜欢的:不想知道任何事情,只想一个人呆着,不惜为此变得有点或是非常人云亦云。这就是爱的问题,好孩子,就像歌里唱的那样!但我们不要把这个“做你想做的事”,跟前面说的“任性”混淆起来,做“你想做的事”是一回事,做“你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则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回事。

////——“做自己想做的事”的前提是确认何谓“想做的事”以及何种行为才称得上“做”了该事,另外这个“你”“我”或“自己”始终是个关键词。真正的自我一定是一个时间性的存在,也是一个整体,也就是说此刻面临选择的“我”必是与“过去的我”相一贯,也与“将来的我”相连续。

第45页
……总而言之,如果你必须概括这一切,把你全面而深入的念头真诚地用语言来表达:你肯定会说:“你看,老爸,我想要的是给自己一份好生活。”好极了!给小先生颁奖!这正是我想要建议你的:当我说“做你想做的事”,实际上我想启发你的是要勇于给自己一份好生活,不要管别人是满怀悲伤还是得福享乐,很抱歉:伦理学就是探求如何生活得更好的一种理智行为。如果说它值得人感兴趣、值得人追问下去,那是如此害怕死亡以至于认为一切都无所谓的人,才会为了红豆汤而活,以随意一种方式而活。

////——在这里我不能同意作者的表述(后半本书引起的共鸣明显要少了许多(但还是很多的))。不过如果略为更换一些说辞的话,我就可能表以赞同:按照康德的语言,伦理学是关乎“如何配享幸福”的追问。按我的说法,关键不是要勇于给自己一份好生活,而是要“勇于承担一份好生活”。“好生活”不假外求,任何一种生活都可以被当作“好生活”来过。但把一种好生活承担下来的勇气却并非人人都有。许多人宁愿让自己陷入痛苦和悲剧,仿佛只有承受着苦难,牺牲着自我才能让自己显得高尚;另一些人沉浸于享乐,但却不是出于理性的选择,而只是放任自流而听从欲望的支配。既不是自虐也不是放纵——这两种通称“自暴自弃”,而是能够自由地享受着生活,这才是伦理学的意义。

第67页 ……结论是:小心!傻筋伺机抽风,犯错无可挽回!

////——呵呵,瞧这翻译,猜想是个80后(北大西语系研究生),真想知道原文是啥。

第74页
“责任”的实质,如果你还想知道的话,并不仅仅在于承担闯祸的责任而不往他人或环境身上推脱,真正负责任的人,清楚地知道他的自由的纯粹崇高;既是真正的,又是国王般不可侵犯的,使人得以作出决定而不受上面任何人的命令摆布。“责任”,就是知道:我的每一个行动,都在构成、定义、创造一个“我”。一次次选择我想做的,我就在渐渐转变成形(成为“我”)。我做的决定,在给周围的世界留下印迹之前,首先是在我的身上留下印迹。……如果我做得好,“做错”就会越来越难(不幸的是,反之则反是);所以,理想的状态就是,慢慢养成好好生活的习惯。当西部电影里的主角有机会在背后朝坏人开枪却说“我不能这样去做”的时候,我们都明白隐藏在她话语背后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开枪,仅就这个动作而言,一点不困难,但他没有这个(冲人背后开枪)的习惯,这就是历史的好处!他想忠实于自己选做的那种人格,忠实于自己多年前自由形成的那种人。

////——这一段“创造一个我”的思路明显是存在主义式的,也是我所欣赏并且也曾以各种方式表述过的,但这一段是我见过的最精彩的表述之一。

第86页
这时坏蛋吸一口气,开始有点发抖了,他提出一个小小的口号来:“如果我不利用别人,别人就会来利用我!”这是一个奴仆鼠和自由狮的问题。第一个区别在于:老鼠问:我身上会发生什么?狮子问:我干点什么?第二个区别:老鼠强迫别人都来爱它,这样它才能自爱,而狮子爱自己,所以它有能力去爱别人。第三个区别:老鼠时刻准备做与别人对立的事,以此反抗别人可能对立于它的事,而狮子则认为,对别人有利的事情,同样会对自己有利。做老鼠还是做狮子,这是一个问题,对狮子来说,这个选择毫无悬念——正如我们的诗人马查多所说:“像黑夜一样清楚”——当我想伤害别人事,受伤的第一个人一定是我。我拥有的和最珍贵之物,就是“更少用处”。

////——这里作者写得貌似有些乱,看得不明不白的。不过大致是对应于尼采的奴隶道德和主人道德的区分?

第86页
像人一样对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回答是:努力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成人一个人是自己的同类,首先意味着从他的内心去理解他的可能性,意味着在某一个时刻站在他的视角去看我们置身的这个世界。

////——如何从完全为“我”而考虑的伦理学出发而承认“利他”?作者在这一章给出了思路,不过我觉得仿佛还有些不尽如人意。

第98~99页
当人们谈论“道德”(尤其是“不道德”)时,有百分之八十的可能——我敢肯定,我估计得这个数字还太过保守——说教的对象指向“性”。甚至有人认为,伦理学首要的问题,就是判断人们拿生殖器做的事情。没有比这更糊涂的胡话了,而且我想,不管到目前为止你对我讲的话投入了多么少的注意力,现在你是绝对不会三心二意了。其实,在性的问题上,没有什么比像吃饭或散步更不道德的事情了,当然,也可能会有人做得不道德(比如用性来伤害人),就像偷吃邻居的汉堡或利用散步制造恐怖袭击;而且我也承认,由于性关系可以建立起人们相互之间非常强大的联系和复杂的情感,必须对同类们认为在这些事情上应该恪守的准则格外重视。但是,另外我要很肯定地告诉你:如果能让两个人很享受同时又不伤害水,这件事本身并没什么错,真正错的是那个认为享受有罪的人。我们不只是“拥有”一个身体,就像大家常说的那样(几乎总是带着委屈的表情),我们就“是”我们的身体,其中如果缺少了满足和舒适,也就谈不上“好生活”了,那些为自己身体具有享乐的能力而羞耻的人,就像为背了乘法表而害臊一样,实在是很蠢很笨。

第99~100页
躲藏在顽固成见“性不道德”背后的,恰恰是人类最古老的社会恐惧之一:对享乐的害怕。而且由于性的快乐是所有体验中最强烈和生动的,所以它才会被如此强烈的嫉妒和谨慎所包围。为什么享乐会这样可怕呢?我猜是我们太喜欢它了吧。多少个世纪以来,每个社会总是在努力避免其成员热衷于时刻让身体限于亢奋,由此而忘记了工作,对未来的防范,或是对集体的保卫。事实上,人从来不能像这份享受中那样,感到对生活的认同和快感,但如果沉迷其中忘了其它一切,同样不能生存太久,人的存在,在各个时代都是一场危险的游戏,……,没有一件事的坏是因为它吸引你去做。

////——对“享乐”的正名也是我愿意做的事,如果享乐是坏的,那么我就想不通伦理学还有什么办法谈论好坏了。利他主义也将变得荒诞:如果承受痛苦才是好的,那么利他是不是意味着要更多地给他人带去痛苦?不过作者在这里的论证没有让我特别满意,我会用自己的思路来赞美享乐。

第110页在即将要登场的这些问题上,第一条原则就是要记住:不要轻信那些认为自己负有神圣职责而对别人雷电交加的人,无论他们针对的是政客、女人、犹太人、医生,或是整个作为种属的人类。伦理学,我们已经说过但再重复一遍也不为过,不是向着看不惯的人大量发射的投石器或军火弹药,也不可以泛泛地用在所有人身上,就像我们把多纳圈摆成一排,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伦理学唯一的目的是努力改进自身,而不是滔滔不绝地斥责旁人;而且伦理学唯一确信的是,每个人——你、我、大家——都是手工制成,一个接一个,带着充满爱的差异。……

第122页 所以说,你绝不用拿这本书太过认真。首先,在我看来,“严肃性”并不像有些笨蛋以为的那样,是智慧的标志,真正的聪明是要知道如何笑,

第126页 告别 再见,读者朋友,尽量不要让你的生活充满仇恨和恐惧。

////——我总是想说这句话,

2008年9月21日

最新评论

· 飞鸟

2008-10-06 14:41:11 匿名 218.247.254.2 

小古你好,我是《伦理学的邀请》的编辑,我从网上看到你的书评,推荐给现代教育报,他们想做一个关于这本书的宣传,但是引用你的书评需要先征求你的同意,并且需要你提供一下你的身份证,以便最后采用发表便于支付你书评费用。如果方便,麻烦你留一个联系方式,作为鼓励,再赠送几本我们这边出的书。

· 古雴

2008-10-06 18:04:42 

我的书评并非为发表所作,所以体例比较随意,如果这都能发表真是好事~
我非常乐意。你可以任意引用并酌情修改,稿费我不需要,送书倒是很好:)
联系方式如下:
真名:胡翌霖,笔名:古雴;现就读北京大学哲学系;Email:HYL510@gmail.com;通信地址:海淀区知春路118号知春大厦B座802室,100086。身份证和电话等貌似不便在网上公布,您可以给我发Email再说?

· 古雴

2008-10-06 18:11:02 

不过我这篇东西究竟能摘引哪些段落呢?主要都是以插注形式即兴写的评论吧。。。我倒是愿意为此书专门写一篇推荐性的书评,当然这需要时间。

· 古雴

2008-10-27 22:27:53

补充几段引文:
(目录前,第一页) “听着,孩子。”恶魔说着,把手放在我的头上。——[美]爱伦•坡《静寂》
(前言之前,忠告——与教学无关)
这本书不是为中学生而写的伦理学手册,它与显赫的作家无关,也无意陈列历史上道德理论的重要流变,我不想向我的读者朋友们灌输什么。这也不是一本到的问题地诊治宝典,它无法一一解答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和阅读观察中所遇到的各种疑惑,诸如是否应当避孕、是否应该堕胎,或者是否应该实行强制兵役。伦理学可以引发思考,但它的作用并不在于平息争论。
第61页
但也许真正难办的,并不是陷入一项规则,或违反已有的秩序(其实也是一种陷入,只不过是朝另一个方向),而是如何努力去理解——理解为什么某些行为可以做、某些就不行,理解生活从何而来,理解什么是可以令它对我们人类“好”的。没有人可以代替你去自由。
第123页
现在剩下的问题是:如何活得更好?在前面所有的章节中我一直没有直接回答,以便帮你更深入地理解它。答案必须由你自己去找。
第124~125页(结尾)生活不像药,可以详细开具药物的禁忌和用量。我们被赋予的生命没有处方、没有配量,伦理学并不能完全补足这一缺陷,因为它不过是对历来人们为调合它所作出的种种努力的一个记录。……所以我放弃用具体问题的解决指南来教导你、争论该不该流产、该不该避孕、该不该实行强制兵役、该不该这个那个;我甚至都没敢用遗憾或愤怒的口气评价这个世界的“坏”现象(多少自诩为“道德家”的人惯常做的事!):消费主义,啊!不团结,呃!金钱热!哦!暴力,呜!道德危机,啊!呃!哦!呜!对这些或另一些,我自有我的看法。但我并不是“伦理”本身,而只是你的爸爸,伦理能借助我向你传达的只有:自己去寻找,思索,自由自在,不存坏心,一切负责任。我已尽力向你展示了走路的方式,但无论是我还是其他任何人,都无权把你扛在肩上前进。那么现在,还需要我给你一个最后的建议吗?如果要作出选择,记住,一定要选那些允许你之后有更多可能性的路,而不是带你走入死胡同的那一条,要选那些向你开放的路途:别的人、新的经验、各种各样的快乐,同时避开那些可能会将你关闭和埋葬的选项。除此之外,祝你好运吧!还有,记住那个将你惊扰的梦中我对你的呼喊:要有信心!

· ala

2009-01-13 09:13:46 匿名 61.48.44.159

转引了部分原文和你的评论——本来只是想搜一下原文的,但中途发现评论和原文一样有趣,索性都转载啦,谢谢:)

· 古雴

2009-01-13 11:19:09 

谢谢……谢谢……谢谢……
好像是第一次有人转引后留言告知的……感动啊~~~~~~~~~~~~

· NKM

2009-01-13 14:26:18 匿名 124.205.76.191

师兄你要发书评了,wow~~~

· 古雴

2009-01-13 14:40:32

wow啥?发书评又没啥了不起的……早前就发过一篇了:http://epr.ycool.com/post.3034274.html

· NKM

2009-01-14 15:49:53 匿名 124.205.76.191 

哦,我生平到目前为止只有在小学的时候有篇作文上杂志了。期待你出书。

· unic

2009-11-22 01:39:56 匿名 61.178.103.141 

第86页
像人一样对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回答是:努力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成人一个人是自己的同类,首先意味着从他的内心去理解他的可能性,意味着在某一个时刻站在他的视角去看我们置身的这个世界。
////——如何从完全为“我”而考虑的伦理学出发而承认“利他”?作者在这一章给出了思路,不过我觉得仿佛还有些不尽如人意。】】同意。这几天正看到这里。

8 Comments

  1. Pingback: 我为什么需要伦理学?——一本与众不同的伦理学普及读物 | 随轩

  2. 昨天在图书馆看了此书后,搜到你的评论的,感谢你,如果说看完那本书我还有困惑的话,看到你这篇文章生活中烦恼和纠结的症结所在,那就是很多时候我吧“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等同于我想要的自由!

  3. 昨天在图书馆看了此书后,搜到您的评论,感谢您,如果说看完那本书我还有困惑的话,看到您这篇文章明白我生活中烦恼和纠结的症结所在,那就是很多时候我把“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等同于我想要的自由!

    上一评论请删除,有错字及漏写终归不好的O(∩_∩)O~。

  4. Pingback: 《伦理学的邀请》读后感:做一个好人 « 卡卡托

  5. Pingback: 《伦理学的邀请》读后感:做一个好人|听雾读书-发现生活的美

  6. Pingback: 《伦理学的邀请》读后感:做一个好人 | 我爱互联网

回复 lilypan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