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存在即是被感知”

关于“存在即是被感知”

这句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大主教的名言我们都耳熟能详——当然是作为高中“哲学”课上被批判讽刺的著名靶子之一,贝克莱非但是唯心主义哲学家,还是大主教,当然也成了政治老师贬斥嘲笑的反面典型。

记得我当时政治课上到这里时,早已读过不少现代物理学的科普书,已经能够隐约体会到贝克莱这句话的深刻之处了。如果说这样一句话只需要“难道你出生以前你妈妈不存在吗?”就足以反驳,那么这句话怎么竟然成为哲学史上的经典?难道贝克莱以来的哲学家个个都是傻瓜?即便说那个时代科学没有现代进步,人们的思想还比较愚昧(真的吗),但即便贝克莱不知道原子电子,总该知道自己的老妈吧?我们能轻松想到的反驳,难道他竟从未想过?究竟是政治教材浅薄,还是贝克莱浅薄,凭常识就足以判断了。

针对贝克莱还经常沿用的来自200多年前约翰逊博士的经典反驳是:踢一块石头一脚,“就这样反驳它”。但事实上,这一“反驳”不止是无效,而且反倒可以是对“存在即被感知”的支持。我们为什么说那块石头存在?石头究竟是什么?我们说石头存在,究竟是指什么?一块石头,如果离开了我们的感知,例如其坚硬(脚踢上去会弹回来),还有那些由视觉和触感而赋予的特征,它还是石头吗?一个没有任何可感知的性状的东西存在吗?——我有一件宝贝,但它无色、无味、无声、不占据任何空间、不反射任何可被人们间接感知的波(如电磁波)、不对任何我们可感知的事物施加影响,那么,我有的这件宝贝究竟是什么?它如何是存在的?

另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以及现代科学,会坚持称这种无法以任何方式与人类的感知相关联的东西是不存在的,这种东西将被奥卡姆的剃刀剃去。也就是说,事实上,“存在即是被感知”可以说是实证主义的现代科学的信条之一。而那些政治老师们,往往一边迷信着现代科学,一边却讥讽着贝克莱,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就好像一边强调世界是物质的,一边讥讽形而上学那样。

这里值得说明一下的是:我说“存在即是被感知”是现代科学的信条,很多人恐怕不容易理解。确实,现代科学在表面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的信条之上的。但是,在现代科学那里,所谓唯物之“物质”又是什么意思呢?(参考我以前的“‘物质’的扩张”一文)对物质一词的典型解释如下:“指任何具有质量、可以察觉和测量的东西。”(《哈金森思想辞典》)这下可闹明白了:“物质”原来是“可以察觉和测量的东西”!如果说存在都是物质的,也就是说存在都是可以察觉和测量的东西——这不正是回到“存在即是被感知”了嘛!

“存在即是被感知”在哲学史中的意义,当然不是提出了一个新的真理,或者完成了一套强大的体系。事实上,“存在即是被感知”是近代哲学所谓“认识论转向”的一个标志。因为无论是要支持这句话还是反驳它,需要讨论的重点将从“究竟什么是‘存在’”向着“究竟什么是‘感知’”转向,也就提示了哲学重心从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

存在是什么?感知是什么?……这些问题都过大,以至于我目前还无法对它们发表确定的意见,本文只是随便提起“存在即是被感知”的重要性,它简直象征着哲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以为拿脚踢石头就能反驳它的人,就像是以为靠自己走来走去就可以反驳芝诺悖论的人那样,是走不进哲学殿堂的……当然,现代的叛逆者们是另一回事。

2007年8月4日

于上海福山路

最新评论
  
mist

2007-08-05 00:56:13 匿名 124.17.16.85 [回复]

似乎摩尔对“存在与被感知”做过3种分析?

  
luxin

2007-08-05 16:00:19 匿名 124.17.17.32 [回复]

这个和量子物理一样让人郁闷

  
d

2008-03-21 10:05:21 匿名 202.113.19.242 [回复]

不要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分的那么清,其实之间的差别是类似与马克思一类的人主观的提出。这种区分几乎是毫无意义。

  
古雴

2008-03-21 12:38:22 [回复]

楼上莫名其妙。谁在“分的那么清”?我在这里标明“唯心主义”基本是对教科书二分法的嘲讽,是要突出“那些政治老师们,往往一边迷信着现代科学,一边却讥讽着贝克莱,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滑稽状况。 
另外,教科书里对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区分在马克思本人那里就是典型的“形而上学”。教科书一方面在本体论上强调唯物主义,一方面又号称反形而上学,这也是滑稽的。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区分在某种意义上还是有那么一点意义的,事实上哲学家很难不是唯心主义的,或者说典型的哲学家一定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说要“消灭哲学”,事实上正是消灭哲学才有可能跳出“唯心主义”。既搞哲学,又坚持“唯物主义”,也是滑稽的。

  
灵魂朝圣

2008-03-22 13:00:58 匿名 221.0.49.183 [回复]

嗯,我觉得随轩主人说得很有道理。前一阵看清王永彬的《围炉夜话》,一本小册子而已,发现一直以来(其实据我分析就是初高中的思想政治书里吧)被歧视被批判被讥讽的唯心主义确实有它非常有意思和深刻的地方!鉴于我知识理论
水平有限,我就不班门弄斧了,只举一个很常见的例子:康德的那句“我思故我在”,其实是非常富有内涵的,然而我还清楚地记得高中思想政治老师对这句话的嘲笑跟解释,现在想想,根本没有道理可言,老师把我们当傻瓜教了,也或许老师本身已经被驯化的不辨是非了。还有对于马克思主义,也是误解深深。前一阵借了本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书来读,看见的同学竟然都说我“政治觉悟高”?!我真想大声疾呼:马克思主义不等于政治。绝大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太狭隘了,提起马克思就是政治,就仅仅是共产主义,借下去再追问,就不知所云了。我看,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普及难辞其咎。 
   刚才还想举个《周易》的例子,不过觉得《周易》似乎不能算是唯心主义,通篇“变”的思想明明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嘛!(这样说对不对阿)不过刚刚问舍友,大家也使唯心唯物争执不休。而《周易》似乎就是高中批判的所谓迷信的书籍了。我一直觉得,唯心主义它不应该被当作贬义词被使用,尤其在日常生活中,当然哲学研究中应该不会有这种不公正吧?不同的唯心主义,以及同一种唯心主义在对不同事物的阐释中,应当区别对待。不过,这种想法在我脑中还只是一个相当模糊的轮廓而已,还是因为自己读书太少,缺乏必要的知识理论基础,所以还不能用比较清晰流利由说服性的文字写下来吧。 
   望随轩主人批评指正!^-^

  
灵魂朝圣

2008-03-22 13:02:54 匿名 221.0.49.183 [回复]

我怎么又写了这么多???看来与随轩主人过招,可以达到文笔速成的效果!哈……

  
szwish

2008-05-14 15:18:35 匿名 116.25.61.1 [回复]

我觉得,这句话的翻译可能有问题,我理解他的原意应该是,“存在”具有可被感知的特性,反过来,没有可被感知特性的东西,人们无法证明它的存在(能证明存在的,就是被感知的),因此就不具备讨论的前提和意义。 
另外“被感知”指的是人类群体的感知,贝克莱不会愚蠢到认为个体未感知的东西就认定不存在吧?

  
古雴

2008-05-14 18:17:16 [回复]

当时似乎没有注意到灵魂朝圣最后的长篇留言,连同szwish的留言,说两句: 
关于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还有周易什么的是不是唯心主义等等问题,希望初学者务必要努力摆脱传统教科书的思路。当你来听好的大学里的哲学课时,以及当你去看优秀的哲学和哲学史作品时,你会发现,除了哲学史上非常小的一段时间在非常特定的一些语境,一般没有多少人在那里谈什么唯物与唯心对立之类的东西,即使谈“唯心主义”,这个概念也与教科书的并不相同。而且在另一些场合,哲学家会相当鄙视所谓的“唯物主义”,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哲学就必须是唯心主义的,否则就难以称其为哲学。至于周易之类,完全与西方思想处在不同的传统中,去生搬硬套地谈论它是唯物还是唯心根本没啥意义,不要以为不是唯物主义就是唯心主义,决不要把哲学立场当作政治表态,即便是政治也允许中立方呢,哲学岂能如此简单? 
至于szwish的理解,由于我没有读过贝克莱的原著,不好说什么。不过我想提醒的是,不要用自己的成见搭建好现成的框架然后再去把哲学家一个个往里头插。比如传统教科书就是完全一厢情愿地设定了唯物和唯心等一系列框框,然后把一个个哲学家往里头插:这个是主观唯心主义,那个是客观唯心主义,这个是庸俗唯物主义,那个是辩证唯物主义之类,实在是幼稚的做法,就好像一个小孩子看过一个童话故事,就以此给现实的人物安插角色,这个是王子,那个是巫婆,这个是英雄,那个是恶棍等等,仿佛别人都变得像童话人物那样简单幼稚。 
“贝克莱不会愚蠢到认为个体未感知的东西就认定不存在吧”——我不知道贝克莱如何,不过你的说法也是一种“想当然”的思维方式,就像是那个走来走去就以为反驳了芝诺悖论的人和用脚踢石头就以为反驳了贝克莱的人那样,以常识为裁判就自以为了不起。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