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工业文明,以及”进步”,在刘老师博客上的随聊转载

关于农业、工业文明,以及”进步”,在刘老师博客上的随聊转载

http://blog.sina.com.cn/u/485ea8790100051y

失败的种植

2006-09-10 17:40:00

今年我有两例失败的种植,一是玉米,二是佛手瓜。这两种植物的种子均源自云南。

玉米前期长势良好,但贪青,植株太高,有的竟然高达3.4米!还有一些空秆,部分还长有乌霉。原因可能是种子选择不当。此种子来自云南思茅。它在当地长得也不高,也不贪青,但到了北方就变了。父亲说,通常南方的种子拿到北方种会贪青,开花、成熟晚。玉米,我不知道,但对于牵牛花,我观察了多年。知道东北的牵牛花开花早,比北京能早一个多月。另外,据我观察,此地不宜再种玉米了,长乌霉说明以前经常种玉米。明年可考虑栽上月季,适当种点蔬菜。

图1:我种玉米植株长得过于高大,贪青,结棒小,且易被风刮倒。主要原因在种子不适合于北京种植。2006-09-09

佛手瓜的问题是只长秧,根本不开花!查了资料,可能是由于它是短日照(SD)植物,另外气温高于25度,导致它不开花。还有一段时间,现在的日照与温度都合适,也许还能开花。

玉米小的时候年年种,而佛手瓜则是第一次接触。后者多年生,冬天把根保存起来,明年再试一次看看。在云南,一株佛手瓜藤能结出500多个瓜,在北京,我的要求不高,结一两个就成!

我个人作为休闲,可以随便试验。但作为农民,是绝对不可以这样做的。两例失败,也有助于理解农业、农民的风险有多大。

图2:这种玉米长在北京,其支柱根有许多层,格外发达,茎也粗壮。2006-09-10

文章评论

[匿名] icu

2006-09-14 02:40:28

刘老师体验农民工作,有意思。

[匿名] ME

2006-09-14 07:28:59

农业文明是可持续的文明。但现在被工业文明污染了破坏了。

[匿名] 古雴

2006-09-16 17:40:40

史实是农业文明也未必是可持续的文明,事实上“持续”下来的古老农业文明只有中国一家而已。而且那些没有持续下来的农业文明:无论是巴比伦、印度还是中美,其终结的原因都多少与生态破坏有关。即便是中国,黄土高原也被农业破坏得可以了。真正可持续的大概是采猎或游牧吧,草原文明的生活方式是最生态的,然而游牧难以支持较大的人口,而且居无定所也不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正如农业文明可能是不可持续的也可能是可持续的,工业文明也未尝不可能是可持续的,这取决于更多其他方面的因素,包括在文化和伦理上的因素。

还有一个问题:究竟何谓工业文明?大概是以生产和生活方式来划分的。但是以生存的来源来看,所谓工业文明的人仍然是靠农业生存的,采猎、游牧、畜牧、农业等等这些划分反映了食物获取方式的本质差别,然而工业文明并没有本质的变化,人们还是靠农业生存的。顶多是农业也被工业化、机械化了,但这就好比火耕、牛耕之类,只是在耕作的“技艺上”有点区别,并没有太多本质变化。而这些技艺上的变化往往被现代人看得过高,好像是野蛮人和农业人那样,“工业人”与农业人之间也有多么多么大的飞跃那样,其实技艺上提高一点,不见得就一定“文明”了多少,就有了多少居高临下、蔑视农业文明的智慧的资格了。或许称“工业时代”是比较恰当的,究竟是“文明”还是“野蛮”,是像文艺复兴时代那样富有希望还是像中世纪那样黑暗,都是后话了。“工业文明”太容易令人飘飘然了……

在工业时代的都市人确实应该多多了解甚至亲身体验农业,这样能让人们始终不要忘记所谓的工业文明依旧是靠农业为生的,不至于犯利奥波德所说的那两个错误:以为粮食是来自商店的……

前段时间看新闻说美国正有一些人提倡将家门前的草坪改成小菜园子,把锄草改成耕作,我觉得这样倒真不错!在美国推广很适合。当然中国不存在那样的条件,不过都市中越来越多的,既不能提供多少氧气,又要浪费大量水资源来维护的“景观绿地”,也应该少搞一些,考虑换种一些更有意义的东西,或许适当种点农作物,不为了农业生产,也只是为了“景观”,让五谷不识的都市人多长长见识,也比种那么多进口草坪有意义多了吧。

[匿名] ME

2006-09-16 20:41:23

好久不见了。人口多了,农业也确实有问题。控制人口是个大的边界条件。人在地球上太牛了,自己不控制,别的大生物不能把人类咋地。文明是一种生存方式,“局部适应”而已,难以代表进步。

[匿名] 古雴

2006-09-17 15:52:22

刘老师好,前段时间家里出事,六神无主,什么论文、教师节之类的事都忘记了,今天刚刚抵达学校,开始步入正轨……

我不是指“工业文明”这一术语欠妥,而是说人们在使用这一词语时往往掺入了过多的傲慢,因为文明一词通常是与野蛮相对的,文明意味着智慧、开化、有教养等等。说农业文明比草原文明更“有教养”或许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游牧部族局无定所的生存方式决定了他们很难延续下深厚文化底蕴、积累起丰富的哲学、艺术、伦理等等,而农业文明对历史和文化的重视使得他们确实总是比草原文明更“有教养”。然而说到“工业文明”就不见得了,工业只是技艺方面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开化”程度的提高。工业革命之后的欧洲文明加强了征服和掠夺他人的力量,就好比古时候草原部族往往拥有比农业部族更强悍和先进的铁器那样,并不意味着他们更开化、更有教养。拥有工业技术的可能是“文明人”,也可能是“野蛮人”。

我个人一方面当然不赞同简单的社会进步观,但也不是说走向另一个极端去否定任何意义上的“进步”。从“野蛮”到“文明”;从忽视历史到重视并有意识地传承历史;从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到不断扩张和掠夺的生活方式、到开化的、和善的、宽容的生活方式——这些都是如假包换的“进步”,这种进步在从“狩猎-采集”到“游牧”,和从“游牧”到定居下来的“农业”的转变中确实是有所体现的,然而工业的产生却并不一定代表着文明的进步。

[匿名] ME

2006-09-17 17:44:26

但愿你的事情一切都变得好些!

你说的有道理。我对“进步”这个概念,也颇矛盾。不用它是不行的,也是不能自圆其说的。但是经常用或者不反省地用,也有问题。或者也可以另外定义“进步”:所谓“进步”就是当下觉得“变好了”,其实也只是一种“局部适应”。不知这是看法你是否同意?

[匿名] 古雴

2006-09-17 21:40:01

所谓“进步”就是当下觉得“变好了”——挺有意思,我基本上同意这种看法,可是这种看法也只是把问题转移了,接下来:究竟什么是“当下觉得变好了”?也是个同等头痛的问题。以哪些人的“感觉”为标准?什么是好?仍然不容易说清楚……我个人倾向于我所谓的“视角主义”,记得您(记忆中好像是您)提到过“用多种辉格史观代替一种辉格史观”,这似乎不错,不能简单地说“进步”两个字了事,提到进步这两个字时总应该带上明确的视角,究竟是要强调哪方面的东西“进步”了,以及衡量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衡量进步的方法不是只有单一一种,也不是一种都没有,而是有很多种。对于一个问题的答案,传统的独断论者认为只有一种,而激进的相对主义者认为没有答案,而视角主义主张答案不是没有,而是太多了。脱离具体问题和立场视角空谈一个“进步”是没有意思的,而在明确立场、明晰问题的情况下小心地使用这个词语还是可以的。

[匿名] ME

2006-09-18 07:45:43

完全同意。我们可以用“进步”两个字,但要同时讲出来它成立的“视角”是什么、“与境”(context)是什么。俺讲的多种辉格史观,有这个意思,谁又没有偏见呢,谁又占有了真理呢?我们的想法是在独断论与强相对主义之间找出路。

后记:

“进步”一词是很重要的关键词,相关地又有“进化”一词也是经常使用,同时也经常被滥用。我最近在关注进化论和生物学对哲学和文化的影响时留意到“进化”这一概念的特别性。所谓“进”,总是有某种“方向性”的。“进步”的方向是什么?“进化”的方向是什么?社会有没有、如何地在“进步”?又是不是也能看成在“进化”?这些概念需要认真梳理一番。在我的校长基金的研究课题中将会涉及这一块。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